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專家:十年世界軍事安全格局發生哪些變化?
專家:十年世界軍事安全格局發生哪些變化?
2012年02月13日 14:30:40
來源: 學習時報 新華微博【字號:大 中 小】【打印】
【糾錯】
資料圖片:陳舟 人民日報發
2011年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一年。利比亞戰爭以及中東危局都預示著世界軍事安全格局正發生重大異變。適逢冷戰結束20周年,放眼這一歷史坐標係不難發現,“9‧11”事件十年來,世界軍事安全形勢經歷了深刻復雜的變化,總的看這是一個由起伏動蕩到相對平穩再到起伏動蕩的過程。在當今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下,美國是具有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唯一超級大國,歐盟、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則處于地區強者的地位。兩場反恐戰爭的巨大消耗和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使美國的霸權地位受到一定的衝擊,全球性挑戰更加突出,戰爭威脅沒有減弱,地區熱點和局部衝突此起彼伏。
戰爭形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加速演變
信息技術的進步引發了作戰方式的巨大變化。由于戰場透明度大幅提高,打擊手段進一步精確,機械化戰爭時代的前沿和後方失去意義,而“以大吃小”的戰爭法則讓位于信息化時代的“以快吃慢”。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機步3師在幾十小時之內直搗巴格達,2008年的俄格衝突中俄軍也同樣達成了速戰速決。
同時,戰場空間進一步拓展,網絡空間、太空和深海成為新的武器空間,人類對公共空間的爭奪拉開了序幕。2008年俄格衝突爆發前,俄軍對格魯吉亞網絡及通訊係統的攻擊就全面打響。而在利比亞戰爭中,美軍不僅幹擾了利比亞的網際網路和通信網,將“舒特”網絡武器植入利比亞雷達係統,還對利高級將領展開短信勸降。此外,戰爭進入電視直播,交戰方通過媒體大打輿論戰,這也是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
戰爭形態的演變不僅依賴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支撐力”,還得益于軍事理念超前發展的“牽引力”。近年來,美軍軍事理論創新得到“井噴”式發展,提出了快速決定性作戰、基于效果作戰、混合戰爭、空海一體戰等一係列理論,其中有的已經用于實戰,有的還處于構想和試驗階段,有的則已經被明確否定。此外,俄羅斯提出了第六代戰爭理論,印軍提出了冷啟動理論,等等。總的來看,這些理論帶有信息時代的特點,對戰爭形態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隨著隱形和無人作戰平臺的發展和大量運用,有人甚至預言未來戰爭將是“三無戰爭”(無人、無聲、無形)。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戰爭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戰爭的暴力本質沒有發生改變。十年來,美國無人機多次對恐怖組織頭目成功實施斬首。從中東到北非,“斬首行動”無不貫穿始終,“肉體消滅”已成為一種勝利的標志。從表面上看,機械化戰爭時代狂轟濫炸和大規模屠殺的場面的確少了,但這只說明精確打擊手段使打擊效果增強了,附帶損傷減小了,作戰效益提高了,而戰爭本質千年不變。
軍事轉型步伐加快,新一輪軍備競賽異常激烈
伴隨著國際戰略競爭和矛盾的發展,主要軍事大國紛紛加快推進轉型,以盡快搶佔未來戰爭的制高點。這一波次的軍事轉型主要是調整改革指揮體制加強橫向聯合以滿足信息化戰爭和聯合作戰需要,同時全面提升武器裝備作戰能力並發展全新的兵種。
俄羅斯繼續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先是全面推行軍旅營建制,2010年底俄打破原有指揮體制設立四大聯合戰略司令部。根據《2009—2011年俄羅斯軍事改革規劃》,到2012年前俄羅斯國防部人數將大幅度削減60%,還要保證俄軍總參謀部及其他指揮機構的職能不發生變化。
2011年8月美軍正式撤銷了負責軍事轉型、協調聯合訓練的聯合部隊司令部。這些舉措表明,大國軍隊在著力解決前期軍事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機構重復建設、效率低下等問題。
隨著太空爭奪的加劇,空天武器的戰略性日益凸顯。美軍的在軌衛星具備偵察、預警、通信、導航、氣象等功能,其動能反衛星武器也進入實戰應用階段。同時,美軍還致力于發展空天作戰飛機、空間激光打擊平臺等武器,使“全球快速打擊”變為現實。近年來,印軍加強了對先進武器的購買力度。2011年1月11日殲20的首飛,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研制四代戰機的國家。在海軍方面,受“以海制陸”思想的影響,西方大國提高了對瀕海作戰艦艇的重視程度。在利比亞戰爭中瀕海戰鬥艦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期美國準備在新加坡部署新型瀕海戰鬥艦,俄羅斯則從法國購買“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在網軍建設方面,早在2002年美軍就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網絡黑客部隊,2009年美軍又率先成立了網絡戰司令部。在其帶動下,英、德、日、韓、印等國也紛紛籌措組建網軍,出臺相關政策。此外,在軍種進一步走向融合的同時,新的軍種不斷出現,有人甚至預言天軍、網軍、生物軍將取代傳統的陸海空三軍。
1 2 下一頁
訂閱:
文章 (Atom)